老總理財】年金回報率不高 我為何會買
上次提及自己38歲買年金,由去年50歲開始攞到65歲。
有些朋友非常好奇,好難想像為何一個本身有各種投資習慣(我1997年已開始在經濟一報寫專欄,1999年在經濟一週任職時, 開始講投資講座)的創業人,為何會看上一年只有3%多回報的年金。
之前在本專欄有提及,每個人一投入社會,至少都在面對兩個風險,「太短命」及「太長命」。
年輕人, 好少怕自己短命, 甚至更少認為自己長命, 十八二十時, 覺得三十歲是遙不可及。
我是家中長子,剛出來工作時,己經要把一半以上的薪酬拿回屋企作家用, 好快已經諗:萬一自己有什麼"冬瓜豆腐", 家中兩老及兄弟姊妹點算?
喺1993年的時候,雖然是財經記者,但其實沒有什麼理財概念,所以有朋友入了宏利工作,好自然又跟他買了保單。當時買的是投連險,明明想買保險,結果做了投資。
當然,朋友沒有令大家意外,不到幾個月便離開了公司。後來有位碩士同學在宏利,之後一直跟著朋友走,前後在多間保險公司買了很多保單,其實全都是投連險,所以我一直搞錯了,以為有保險、有保障(當然有基本101保障, 身故, 受益人可以有我投資本金的101%作為賠償),但其實做了投資。
不過錯有錯著,我手上最多有七份投連險,後來在創業時幫上很大忙,我試過由保單借出過80萬元應急,93年買下的單現在仍然生效。
而真正思考自身保障是05-07年。我在03年創業,已經是沙士疫症,很快賠了手上幾十萬資本,連保單也透支了,才知道原來安穩並不是必然的;加上沒了公司的醫療保障才發現自己患上腎病,當時突然覺得自己原來危機四伏!
後來,公司捱過了困境,被收購後, 把公司實現上市。但身體已經很差,便開始為自己、更要為家人打算。
當時08年(37歲),家中責任也重了,所以開始擔心自己會短命令家人失去依靠。但見自己健康開始差, 所以買人壽或醫療保險要加很多Loading,整個部署都可以保障家人的現金流。
08年葵芳站一個市值百多萬的物業,每月收租6000多元,為爸媽各買一個,每個物業供款都是6000元左右。萬一我早死,父母都有依靠。
個排買了一份年金,保額只有保費的101%,而我的保費大約是240萬元,安排分3年付。而我35歲確診"IgA慢性腎炎",醫生估計我在10-15年後便需要換腎,當時我覺得50歲應該開始休養或退休,所以計劃由2021開始派發,分15年期,每月拿2萬元。
當然,現在回望,當然買多一或兩棟物業,回報更高。但如果和我一樣做小生意的,一定明白「花無百日紅, 禍福旦夕間」。
有足夠本錢維持生活及業務需要後,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及家人做一份準備,其實也是令自己可以無後顧之憂。
過去十多年,自己的事業波幅很大,雖然身體惡化情況比醫生預期的慢,但也不斷進出醫院,甚至在英國遇到車毁人傷的交通意外。
不過,回想起來, 自己一直都相當踏實,沒什麼好擔心,最多提提家人我的保單存放在那裡。
這份安全感來自於有較全面的現金流規劃!
我已經很少和別人分享股票或基金, 但很喜歡和別人分享這份來自理財或現金流管理帶來的安全感。
今年50歲的我感謝當年38歲的我所作的規劃,我也希望將來65歲的我(如果有咁長命)會多謝今天的我。
65歲至死去前的現金流規劃,是我今年的功課。
作者: 范祖德,品正置富教室創辦人,理財周刊副董事長(由2010-),曾任樹仁大學講師, Dow Jones 中國系列叢書總編輯(2003-2008)及香港經濟一週社長兼總編輯(1999-2003)
LEAVE A COMMENT